引言:从“教育洼地”到“振兴样板”的裂变
在滇东北宣威市羊场镇的群山中,兔场完小曾是一颗被遗忘的“教育孤星”——连续13年教学质量稳居全镇末位。而如今,这所小学却以“全镇第一”的逆袭姿态,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教育赋能的典型样本。这场蜕变的背后,主要原因之一是昆明理工大学通过“教师赋能-学生激活-生态重构”三位一体帮扶体系,帮助实现的师生双向深度成长。
一、困境溯源:积弊多年的教育困局
1.教师的“职业倦怠”与能力断层
教学方法固化:长期沿袭“教师讲、学生听”的填鸭式教学,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浸润;
专业成长停滞:2019年吴金波老师首次参加音乐培训时坦言“第一次接触钢琴,完全听不懂”,折射出乡村教师与时代教育的脱节;
激励机制缺失:连续多年的排名垫底形成“挫败感循环”,部分教师陷入安于现状的惯性。
2.学生的“学习冷漠”与动力缺失
视野局限:农村孩子活动半径局限于家庭与学校,“推磨犁田”是日常生活,却不知“城市塞车”为何物;
目标模糊:缺乏榜样引领和生涯规划指导,学习停留在被动完成任务层面;
资源匮乏:学校缺少多媒体设备、图书馆等现代化教学设施,2019年前甚至没有专职音乐教师。
二、破局之道:昆工帮扶的深度机制设计
1.教师成长:从“技能培训”到“心智觉醒”的双重变革
(1)跟岗学习的范式革命
数十名兔场完小的教师赴昆工附小开展“一对一跟岗学习”,这场学习绝非简单的观摩复制,而是触及教育本质的深度重构:
教学理念重构:从“教知识”转向“育人格”,数学教师引入游戏化教学,语文教师开发乡土故事写作课;
反思机制建立:通过“教学反思会”形成“问题-对策-改进”闭环,累计产出十余个本土化教学案例;
职业认同重塑:一位教师在总结中写道:“这次学习让我重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——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”。

(2)专业技能的系统性跃升
唐卫仙老师实现从普通教师到教学能手的蜕变,2024年包揽宣威市语文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、模拟课堂竞赛一等奖,并获评先进教育工作者;尹星媛老师突破学科局限,同时获得曲靖市数学教学竞赛三等奖和宣威市一等奖;杨万晶老师突破信息技术应用瓶颈,其作品《认知平面图形》获信息素养大赛一等奖。
2.学生激活:从“被动接收”到“主动探求”的内驱力唤醒
(1)视野拓展与榜样引领
通过昆明理工大学组织的“智启未来”研学计划,小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,亲身体验VR技术、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。“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,农村孩子不必到城市就能体会‘打的’塞车的滋味”。这种“情境沉浸式学习”显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,课堂参与度提升40%。
(2)非遗传承与文化自信构建
昆明理工大学团队在社团活动中引入“漆扇”“扎染”等非遗项目,学生们“以漆为笔,以水为墨”,在亲手制作中感受传统工艺魅力。这种文化浸润不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,更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。

(3)集体荣誉感与价值认同
兔场完小在昆明理工大学研学之旅的带动下,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集体荣誉感。宣威市羊场镇兔场完小三中队,获得2022年度曲靖市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;宣威市羊场镇兔场完小一至六年级获得2023-2024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;宣威市羊场镇兔场完小、羊场镇中心学校2024年课后服务成果展活动获得银奖。
三、机制解码:师生双向成长的深度逻辑
1.教师转变的三大核心机制
(1)“认知-实践-反思”的螺旋上升
跟岗学习并非单向知识传递,而是建立“观摩-消化-创新”的完整链路。教师们将昆明理工大学附小的先进经验与农村实际结合,形成了“农村活力校园”建设方案。
(2)“个体-群体-生态”的协同演进
从唐卫仙、尹星媛等教师的个人突破,到全校形成“教学评一体化”制度,最终辐射形成区域教育新生态。
(3)“外在赋能-內生驱动”的有机统一
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在思政基地揭牌仪式上强调:“教育服务乡村不仅要传递知识,更要构建滋养未来的生态系统”。这种赋能不是替代,而是通过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,实现“双边互嵌联动”,为乡村教育注入持续动力。

2.学生转变的深层动力系统
(1)从“无米之炊”到“源头活水”的素材拓展
借助网络环境,学生们突破了“家里-学校”两点一线的局限。“一旦走进了网络世界,狭窄的生活空间变得宽广开阔”,作文素材从匮乏走向丰富。
(2)从“要我学”到“我要学”的学习动机转型
通过社团活动、研学体验等多元化学习方式,学生们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。课后服务成果展银奖的获得,正是学习主动性提升的有力证明。
(3)从“自卑封闭”到“自信开放”的心理建构
通过与大学生志愿者的互动、参与非遗制作等成功体验,学生们逐步建立起“我能行”的自我认知。
四、数据实证:量变到质变的成长轨迹
教师专业成长指数从2021-2024年突飞猛进,市级以上荣誉从4项递增到8项,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等获奖人数不断增加。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指标,课堂主动发言率从18%提升至63%;社团活动参与率从32%跃升至89%。
五、理论升华:教育帮扶的“兔场模式”启示
1.“高校-乡村”教育共同体的成功实践
昆明理工大学通过“党建+教育”双轮驱动,将高校的学术资源、师资力量与乡村教育需求深度对接,形成了可持续的帮扶机制。
2.师生成长的双向赋能模型
兔场完小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教学质量提升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;学生的积极反馈又强化教师职业成就感,形成“教学相长”的良性循环。
3.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
从单一的分数追求转向“五育并举”,兔场完小通过思政教育、劳动实践、非遗传承等多维度建设,实现了教育生态的整体优化。
结语:照亮山乡未来的希望之光
兔场完小的蜕变,远不止于排名变化的数据更迭。其深层价值在于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:真正的教育振兴,本质上是人的振兴。当教师们重新找回了教育的初心与激情,当学生们眼中闪烁出求知的光芒,教育的真正价值便在这片红土地上璀璨绽放。
正如一位教师在跟岗总结中写下的感悟:“我们带回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,更是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。”这份认识,正是一个个乡村教育突围的起点,也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最美注脚。

(供稿:昆明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)